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京雄高速公路永定河特大橋施工現場正呈現著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只見作業人員采用“量身”設計的專用吊具,配合浮吊把巨型鋼拱肋逐節吊裝到支架上焊成整體。
近年來,中鐵上海局高度重視工藝設施設計、施工、驗收、應用等各環節,并把工藝設施設計作為業務鏈的最前端,大力培育提升工藝設施設計能力水平,為項目高質量建設夯實了基礎。
起步
隨著企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業務板塊不斷拓展、業務領域不斷延伸,新涉及的工藝設施結構形式也越來越多,難度系數不斷加大。同時,近年來行業內因工藝設施引發的安全質量事故屢見不鮮,如爆模、支架垮塌等,嚴重的甚至造成人員傷亡。因工藝設施偏離實際,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的案例也不勝枚舉。如何有效減少由于工藝設施設計造成的安全質量事故,保障施工生產順利推進?這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2019年夏,乘著企業改革的東風,中鐵上海局技術中心設計科應運而生,全公司有了統籌工藝設施設計管理的專門機構。短短三年時間,中鐵上海局所屬子分公司也紛紛成立了工藝設施設計專業機構。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中鐵上海局走進大學校園,大力吸收專業院校高水平畢業生,持續儲備工藝設施設計人才。1998年出生的孫冰岐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7月,他畢業后入職中鐵上海局一公司設計所,8月份參與了洋呂鐵路懸灌連續梁0號塊托架設計,9月份成功通過中鐵上海局內部設計資格考試。經過半年多的歷練,他已經可以獨立開展項目連續梁、連續剛構、基坑等臨時結構設計,完成了從一名青澀學生到一名合格設計人的蛻變?!罢f句心里話,一公司‘你超我趕’的爭先氛圍,在無形之中激勵著我,讓我不斷超越。這也是促使我快速進步的力量源泉!”
在做好人員引進的同時,中鐵上海局不斷加強現有人員的培訓力度,選擇具備一定現場經驗和理論功底的技術人員,有意識地鼓勵他們、引導他們加入工藝設施設計隊伍,充實后臺工藝設施設計力量。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2021年在中國中鐵組織的“工程建設結構計算云平臺”考核中,中鐵上海局代表隊一路闖關奪隘,在參賽的二級公司隊伍中排名第一。目前,中鐵上海局已有在崗專兼職工藝設施設計人員32人,為公司工藝設施自主設計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磨礪
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如何規范工藝設施設計,保障設計質量和施工安全?
從2019年起,中鐵上海局就開啟了工藝制度建設的步伐。當年7月,發布了《施工工藝設施設計管理辦法》,規定必須實行內部取證上崗機制,要求從事工藝設計的人員必須通過取證考試,嚴禁“常規工藝”設施設計“委外”……
一系列“剛性約束”和“硬性要求”,讓工藝設計走上了正軌。幾年來,全公司先后組織開展了3次工藝設施設計取證考試,累計91人次通過考試取證。
為促進取證工作,公司還將工藝設施設計取證人數納入三級公司年度考核指標,引導各單位將增加持證人數和培養設計人才作為重點工作。在中鐵上海局的引領下,其所屬各單位也相繼出臺了對應管理辦法,通過取證津貼、設計產值分紅、取證優先晉升等激勵措施,點燃了技術人員從事工藝設施設計的熱情。幾年來,全公司有456人參加取證考試。
工藝設施設計的借鑒性很強,結構設計也是萬變不離其宗。如何能更加便捷、高效地開展工作,讓設計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司組織專門編制了12項常用工藝設計范例,一并納入《項目技術管理標準化叢書》,為年輕技術人員更加便捷、高效開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一系列務實舉措,不但為中鐵上海局工藝設施設計提供了標準和參考,也為持續提升工藝設施設計標準化、安全性和經濟性提供了有利條件。
蛻變
談到幾年來工藝設施設計帶來的變化,中鐵上海局技術中心主任汪家雷如數家珍。
“最明顯的就是認識提高了?!比甓嗲?,大家對“工藝設施設計管理”還沒有特別明晰的概念,目前全公司各層級對工藝設施設計“保安全”“控成本”的認知明顯提升。聶盤超,2016年參加工作,現已成長為四公司施工技術部高級主管。從項目技術員到工程部部長,再到公司部門高級主管,一路走來,對于工藝設施管理這一話題,他很有“發言權”?!捌鸪跷疫€沒有意識到結構設計的重要性,但是一份方案經濟比選報告改變了我的想法,更好的結構設計能節省將近一半的成本!”
“降本增效作用更加突出了?!痹趶V東江門國道G240項目,針對水中承臺鋼吊箱圍堰,技術人員將無法回收的底板,由傳統的鋼底板優化為預制混凝土底板,實現創效50萬元;在浙江桐廬杭溫鐵路7標項目,充分利用鋼管混凝土柱大承載力的特點,將0號塊現澆支架設置在柱上,一舉兩得,創效30萬元;在湖南石門爐慈高速公路項目,將鋼棧橋鋼管樁基礎巖層錨固,由傳統的大直徑鉆孔樁錨固優化為小直徑錨筋錨固,把鋼管樁插入巖層的一根“大粗腿”變成三根“筷子腿”,實現創效80萬元。這些都只是中鐵上海局工藝創新的縮影。幾年來,全公司累計完成工藝設施1700余項,節約措施成本約1.2億元。
“科技研發的‘含金量’穩步提升?!惫に囋O施設計在為項目建設保駕護航的同時,所帶來的促安全、提工期等“福利”也在悄然落地。在鄭萬高鐵梅溪河大橋拱肋安裝施工中,針對復雜地形下錨索橫向不對稱的情況,創新采用扣塔自平衡體系、發明的基于未知荷載系數的一次張拉索力計算方法,使工期減少近50天;在柳州鳳凰嶺大橋開口超寬鋼箱梁施工中,采用80米導梁+36米高扣塔+可調斜拉索的施工方案,成功解決了主跨130米,總長700米,寬度46.6米,頂推重量19000噸的施工技術難題。 張笑銘